杭州姑娘在神山之下当校长:艺术家、人类学家、当地村民都来当老师
借宿(ID:jiesu2021)
沿着呷仁依村的山路走到尽头,再登上一个小坡,就能看见登龙云合森林学校。
那是一栋白墙红窗的建筑,由传统的嘉绒藏房改建而成。
暮色之中,学校露台之上闪着星星点点的光亮,在深秋景色的映衬下,显得出奇地神秘和耀眼。
森林学校位于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中路乡的最高处,面朝着藏区四大神山之一墨尔多神山。学校和村寨之间,只有一条古道相连。
这里是墨尔多神山自然保护区的试验区内,属于大横断山脉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。学校附近没有商店,没有外卖,只有丰富多样的动植物。
藏族姐姐教城里的小朋友学习当地的刺绣
位于保护区内的森林学校不是一所全日制学校,践行的是基于自然和社区的创新教育。
学校里的老师既有人类学者、艺术家、建筑师、生态学者、大学教授,还有能够教授当地各项传统技艺的藏族村民。
学校里的学习者更是来自全世界各地:
既有来自美国纽约的高中生来这里学习藏地自然智慧;也有来自北京的学生在这里参与古道修复。还有来自杭州的家庭去到藏族村民家里,一边看照片,一边分享家庭史。(这是学校疫情之前的情况,疫情期间外来人员政策均严格按照当地疫情管控政策执行)
杭州姑娘沈书琴,是这所森林学校的校长。
5年前,她以志愿者的身份来到这里,没想到从此就在这片土地扎下了根。
在这所特殊的学校里,负责学校日常工作的研修生,被统称为「山民小组」。
因为在为村寨、为学校工作之前,研修生们首先要把自己当作这里的一份子,要成为「山民」。
「在森林学校,山民们也有996。只不过我们的办公位面朝神山,抬头能看到朝霞、日落,还有雨后的彩虹;低头能看见山谷间散落的藏房、碉楼还有梯田。」
书琴有着一头又黑又密的长发,说话嗓音轻柔细腻。在讲述自己和森林学校的故事之前,她希望我们能顺便帮森林学校发布一下明年的「山民」招募消息:
山民们的日常
「山民」可以是有着各种学科背景和专业技术的人,每一期通常需要六到七个人。大家一起在神山下工作、学习,探索基于在地和社区的创新教育模式。
同时,「山民」也会去到社区村民家走访、调研,与合作社一起工作,在保护当地生态的前提下尽可能为当地人创收。
在这里,「山民」扮演着「连接者」的角色,连接人与自然,城市与乡村;所以他们不仅要有作为在地自然和社区的一份子的身份认知,更有自身从学习、实践到助力社区的转变。
至于成为「山民」的具体时长,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,一年、半年,或是3个月都欢迎。(具体招聘要求会放在文末,大家可以先看完森林学校的由来,再慎重考虑是否报名。)
01
如果明天就要死去
此刻你要过怎样的人生?
Photo by:Zoe 赵哲巍
书琴出生于1987年,在成都念大学本科时,学的是建筑系。
20岁左右的她,站在自己的人生的分岔口上,并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:「可能就是跟同学们一样,毕业后到设计公司、设计院工作吧?」
2008年夏天,汶川地震发生后,书琴来到灾区做志愿者,参与震后小学重建项目。
这段见证灾后重生的经历,让她对自己人生的道路有了更加深度的思考。
她开始问自己:「我到底是谁?我要做什么?如果明天就要死去,我要过怎样的人生才不会后悔。」
比起继续探索建筑空间设计,她更想要先探索自己的内心。她决定把自己丢到更大的世界中。
毕业后,她远赴芬兰,学习环境艺术。在这里,她慢慢发现:艺术不仅仅局限于艺术家的自我表达,更拥有着能够改变真实世界的强大力量。
在芬兰图尔库,这里有着芬兰唯一一个中世纪的广场。可是城市的快速发展,让一条快速行车道将古老的广场一分为二。并且政府计划再次拓宽这条道路。
在一个深夜,书琴在广场的路中间钻了一个洞,并把植物的种子放进洞里。另一个同学则在路面上,点燃了中世纪的篝火。
让人意外的是,当地的报纸报道了他们的艺术创作,继而引发了全城人民的讨论。最后,政府改建地下通道,将广场保留下来。
这样的探索并不是个例。
她还曾和不同专业的同学一起,在挪威北部冰冻的湖面上修建了一个小木屋,作为公共桑拿房。用废弃的木料和渔网,在湖面上建了一座捕梦屋。
除了思考和创作,「行走」也成了她留学期间的关键词之一。在那两年时间里,书琴的足迹遍布五大洲22个国家。
去过的地方越多,她越发觉得城市里的人生活大体相似;而在一些传统部落里,人们还保留着原生的生命力。
为了完成自己的毕业作品,她在南美洲太阳岛湖边的村落里住了2个月,和原住民一起收获土豆,参加夏至敬太阳神的仪式,和萨满一起走山······
但当游客涌入村落,当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,这些宝贵的差异化也正慢慢消失。
可四处流浪的她,对于这些传统部落的原住民而言,也只是人生中的过客而已,无力改变什么。
02
过了流浪的年纪
在藏地找回家的感觉
2015年,书琴来到四川藏区丹巴县的村寨之中。
在这里,她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到登龙云合的团队,并参与到村寨「水磨修复」的项目之中。
研修生和村民一起修复水磨
在丹巴,人们的粮食多是玉米和小麦。水磨曾是非常重要的加工工具。来加工粮食的村民经常聚在水磨房里闲聊、唱歌。
可随着电磨的出现,传统的水磨坊被废弃。村里的自古以来的社交场所也不复存在。
书琴这次的主要工作就是协调外来的研修生和当地村民一起,完成水磨的修复;并让村民向研修生们分享过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。
多方协作的过程,会比直接施工慢一些,但登龙云合团队认为这是值得的。因为中路乡得传统文化大多都是通过口耳相传。
修复水磨的研修生和村民聚在一起讨论、休息
墨尔多的神话传说、顶毪衫歌的传颂、喜马拉雅的信仰,都需要靠老人们的记忆还有语言传承下去。
修复完成后的水磨不仅能还原村民记忆中的味道,更是传承藏文化的重要载体。
中路乡的夏天
同年初夏,书琴跟着团队的创始人一起,进入保护区实验区的自然村落——中路乡,开展生态旅游的规划调研工作。
在神山之下,星星点点的鲜花盛开在山野之间,点缀着整个村寨。
被这样的美景惊艳之余,他们也看到传统的藏式民居被废弃。村民们为了建民宿接待游客,纷纷搬到山下,修建起了新的水泥房。
传统藏房慢慢减少。游客住进山下的民宿,因为能体验的项目不多,也只能给民宿主人一家带来微薄的收入。与此同时,对于这块生态脆弱的土地,伤害却是巨大的。
村民需要收入,环境生态需要保护。登龙云合团队开始思考,有没有一个更好的方式,能让两者兼顾?
后来,他们发现了位于村寨最高处的一栋传统嘉绒藏房。房主原本准备把老宅子拆掉,用老宅的木料和石料区山下盖新房子。
于是,规划工作完成之后,团队没有就此离开。因为租下这栋藏房,并且把它改建成一座森林学校的想法已经应运而生。
因为有了登龙云合团队,因为有了森林学校,书琴第一次在一个不是故乡的地方,有了回到家的感觉。
她决定从此结束流浪,把自己的根扎进这片土地。
03
在神山下建森林学校
让村民成为老师
森林学校的改建,由登龙云合团队的创始人及首席设计师——荣耀操刀。
为了保留老房子原有的面貌的基本格局,荣耀邀请了当地的嘉绒匠人,用传统的建造方式来修筑和改造建筑的主体。
校区主要分为3个板块:原先的藏房,成了名为「自然」的校舍;旁边的民居,变成了名为「自在」的宿舍。
两栋楼中间的空地,成为了工作坊区域,取名为「自我」。
学校内部
基于未来多元化的学习方式,学校的内部空间改造出了:花椒树图书馆、种子博物馆、植物手作坊、观星平台、观鸟走廊等学习空间。
除此之外,开放式厨房、宿舍、洗浴室等生活空间也一应俱全。
学校还引入了太阳能集热、生态污水处理和自发热地板等11项环保新技术,解决了学校的采光、通风、冬季采暖及生活污水排放的问题。
尤其是藏区的排水情况特殊,抽水马桶的使用很有可能会污染引用水源。团队为此专门从芬兰取经,改造出了不用冲水也不会产生异味的生态旱厕。
学校里的生态旱厕
学校的整体改建思路没有特意求新、求异,而是希望以此向村民示范绿色建筑如何改建。
在森林里测量样方
森林学校的课程和传统学校不同。森林学校总是鼓励大家走出课堂,到自然里去解决问题。
书琴去当地学校进行公益乡土·生态课程教学
森林学校不仅会让城市的人和村中学生一起,在自然和社区中学习,也会去到当地的学校进行免费的公益教学,还会不定期邀请艺术家、人类学家、生态学家等一起,带领不同年龄的学习者,一起「在自然中学习,在实践中学习,在社群中学习」。
学校里的老师:既有活跃在国内外各个领域一线的榜样导师,也有课程相关学科的专家担任的专业导师,还有全程陪伴学习者的成长导师······
但最特别的还是由当地村民担任的村落社区导师:
泽拉木的家里拥有村子里保留最完整的碉楼。森林学校便和她一起设计了「探秘喜马拉雅千年古碉」课程。
外国客人爬碉楼
泽拉木普通话说得好,性格又开朗,有客人来她家爬碉楼的时候,她总是能落落大方地跟大家讲述丹巴千年谷碉楼的历史。
58岁的麻核康高也是森林学校的课程导师,教学习者唱山歌、跳锅庄舞。
除了收入增加,康高阿姨最开始的还是自己家乡的民族遗产,开始被年轻人们重视了起来。
今年63岁的更登降初叔叔从小就开始印制经幡,现在则成了是环保经幡课程的在地导师。
当地人相信,印上了佛经的幡,是人与神之间的纽带。当风吹过经幡,祈祷的祝福也会被风吹散,传播到很远很远。
当地人以前热衷于建民宿,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建民宿才能赚钱。
可森林学校却告诉他们:「只要会一项技艺,哪怕只是会做农活,也能通过带领客人们下地干活来赚钱。」
为了促进当地生态旅游良性发展,森林学校还跟当地的村民签订了生态友好协议。只有他们保护好当地的生态,才能参与到森林学校的活动中来。
零废弃生活
因为森林学校各项课程的研发,虽然来村子里的游客变多了,但大部分人都会遵守森林学校的游客公约,体验零废弃的生活方式。
虽然大家在村子里待的时间变长了,但对环境的破坏行为反而比以前更少。
04
从一片小森林
走向大森林
刚开始在森林学校工作的时候,书琴的父母不能理解她的决定:
「在上一辈人的观念里,留在乡村学校就等于支教,条件非常艰苦。可在森林学校并不是这样。这里有很好的硬件,有网络,有热水。在这里工作,我反而是和非常稀缺的自然资源在一起。」
有一次,书琴接待从城里来学校的一个朋友。对方问她:「听说在森林学校工作也会有996?这跟在大城市生活有什么不同吗?」
书琴给出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,她望着露台之外的远山、小鸟说:
「城市内卷的本质则是大家要的东西都一样。而在村子里,蝴蝶、小鸟、猴子都有自己各自的位置,大家吃的东西不一样,所以不会打架。在这里996,我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工具人,因为我的生活由自己掌控的。我在做你自己,在创造自己的生命。」
丁真也来过森林学校学习
最近两年,虽然因为疫情的缘故,森林学校的课程经常不能如期开展。但书琴说因为有了从0到1的积累,今年暑假的课程是他们做得最好的一年。
课程因为疫情暂停之后。老师们有了更多自己的时间,安静地在学校里研发课程,做自己感兴趣的事。
达瓦初
因为森林学校,来到村子里的,除了老师、研修生,还有重返家乡的本地年轻人。
达瓦初是森林学校房东家的姑娘。在外地读完了大学之后,她回到了家乡,成了森林学校的后勤主管。
以前村里人会说,年轻人不出去赚钱,都是没出息的。刚开始在学校工作的达瓦初压力很大。但随着森林学校在当地做的事情越来越多,像达瓦初一样返乡就业的年轻人也变得越来越多。
森林学校的租期只有30年。因为在租下这栋房子的时候,登龙云合的团队就已经想好了:在未来,这一片土地还是得交还给当地人。
而在中路乡积累起来的经验,会帮助森林学校去到更多需要保护的村落里去。
至于书琴未来会去哪里?
她的回答是:「我会一直跟森林学校在一起,从一片小森林去到一片大森林,向自然学习,并把学到的知识传递给更多人。」
▶ 借宿:世间所有的无眠,都是因为睡错了风景,每天13:00,为你推荐一张绝美地的好床(ID:jiesu2021)
本文来源借宿
绿水青山大数据推荐发布
我们的小目标:
2年内,分享1001份乡愁
完成:126/1001